推广 热搜: 高德  agm  应用  红外热像仪  红外  夜视仪  成像  高德红外  监控  健康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合肥市入展作者个人作品欣赏

   日期:2024-04-14 23:09:0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39    评论:0    

来源:合淝书道

引 言

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是书法界四年一届最高规格的综合性展览,被誉为书法界的“奥林匹克”。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由各团体会员组织本地区、行业作品初评,国展办公室组织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作品初评工作。经复核,入围复评作品共17368件。经过评委会严格评审,最终评出入展作品共965件,入展率为5.6%。
自去年9月展览启动征稿以来,合肥市书协在省书协和市文联的关心支持下,先后召开合肥市国展动员布署会、举办省暨合肥市国展创作辅导班,还推荐数十位骨干作者参加省书协各专委会举办的看稿会,各县(市)区书协也因地制宜开展了多场备展交流活动,组织有力,宣传广泛,参与积极,收效显著。元月2日,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安徽选区完成初评工作,2月25日至3月5日,中国书协在北京召开了复评终评工作会议,后续开展了面试工作。3月29日,中国书法家协会发布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入展公示名单,安徽省共入展作品47件,其中合肥市9件,占全省比例19%,继十二届国展9件作品入展后继续巩固在全省的首位优势。省书协副主席、市书协主席陈智被中国书协选聘参加了国展的复评终评工作,承担相关学术任务,并被特邀参加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名家邀请展。我市本届入展作品涵盖5个类别,分别为朱子豪(篆书),孙传保(行书),杨文浏(行书),花爱军(楷书),高见兵(楷书),岳世清(行书),赵广曙(草书),顾可仑(篆书、篆刻)。
合肥市此次书法国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力于省书协和市文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也是全体合肥书法人共同努力积极进取的收获,充分展现了合肥书法创作队伍目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我们将以此次展览检阅为契机,进一步凝聚队伍,厚植根基,致力于人才培养和精品创作,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合肥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书法力量。
合肥市书法家协会
2023年4月12日

【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序】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合肥入展作者创作谈

朱子豪

朱子豪1995年生安徽合肥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书协篆书委会委员蜀山区书协理事。安徽省文联“551”文艺骨干合肥市文联“双百”优秀文艺人才。

创作感言:

此次国展征稿之初,即构思创作一件大篆作品,力求新颖,有别于我上届入展的篆书风格。选用了八尺整张的皮纸,分成九行有行无列的章法书写,这几年来控笔能力多少有了提高,这次书写准备用更大字来表现,以增加视觉冲击。刚开始书写时重点一直放在单字的处理而忽略了整体,对效果并不满意。后参加的省书协组织的看稿,听取了各方专家的意见,普遍的评价是书写上没有太大问题,重点放在如何让作品出彩,更要避免撞车。后来我在保证单字典雅美观的基础上在作品的墨色上加入枯湿浓淡变化,强调自然书写,章法布置上借鉴了行草书的行气,让大小、收放、欹侧、长短适度的分布其间,也有意识的增加了字组,打破常规化的书写,使作品整体层次更加丰富。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合肥入展作者创作谈

孙传保

孙传保1980年生,安徽霍邱人,民进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创作感言:

余自幼痴迷绘事,涂涂抹抹,虚度了许多光阴,待走上书法正道,是近十余年的事。感恩一路上遇到多位明师指路,方有所悟,渐入堂奥。凡习书者,多以参加各种展赛来检验近期的学习成果。我很荣幸,拙作入选了第十三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感谢评委老师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和认可。回想这次参展经历,恍若昨日!

收到这次展览通知,余激动不已,思索再三,逐决定一试!于是选内容,择纸张,规划墨色和形式,采用我平时积累较多的方法入手:以颜体行书为根基,间参何子贞,赵之谦笔意,行草连带处融入王大令意韵。书写时追求气息开张,节奏跌宕,墨气淋漓,由浓到枯,层次渐变,开合收放等元素。经过反复,多次打磨锤炼,最终呈现出预期的效果。
余深知,艺无止境,学习和吸收多方面艺术精华才能健康发展,来日方长,继续努力!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合肥入展作者创作谈

杨文浏

杨文浏1971年生,安徽长丰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书协第四届国学班成员第三届兰亭雅集“兰亭七子”之一,安徽省书协篆书委员会秘书长,合肥市书协副主席。

创作感言:

一直心仪魏晋风度,“二王”书风技法高妙,风清骨峻,“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叹其“法”、慕其“意”、体其“韵”,多年以“二王”源流为旨归,心摹手追,由传统之细枝末节触摸、体悟、靠近。

近年已较少参赛,然过不惑之年还是奢望自己的艺术人生有个完美的收官,遂认真准备十三届国展。作品创作努力“吾手写我心”,坚持自己的审美理想,摒弃复杂的形式和跌宕起伏,惟求几分澹然蕴藉、宁静致远,在亦古亦我的状态间以小行书抄录一段《王维山水画论》。反复七八稿,择其稍善者投出,侥幸上榜,甚感欣慰。当代书坛新人辈出,后浪拍前浪,谁都不可能成为常胜将军,惟愿吾辈不忘习书之初心,敬畏经典,循法明理,在传统中不断陶然自己,提升境界。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合肥入展作者创作谈

花爱军

花爱军1974年生,安徽无为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书协会员。
(作品局部)

创作感言:

去年九月看到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征稿启事,当时也没考虑去投稿,毕竟是四年一次的届展,堪称“书法奥运会”。对于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自己“几斤几两”心里比较清楚。之前也尝试投过几次单项展,都是以落选而告终,对投这样的届展更是一点信心都没有。

在临近截稿还有半个月时间,在家人的一再劝说下,才从网上购得作品纸。收到作品纸并没有立即投入到创作中,又酝酿了十来天,在截稿前五天才以《吴昌硕诗集》为创作范本,按照投商业展的状态去书写,整个创作过程还算顺利,没有发现“硬伤”,一遍写就。这次入展作品以王羲之小楷为主基调,其间加了行书和隶书笔意,我个人比较崇尚楷书当行书写,注重自然书写性和书写节奏。
得到入展消息,既惊喜又激动,感谢一直默默给予我大力支持的家人!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合肥入展作者创作谈

岳世清

岳世清,1974年生,安徽肥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书协理事兼草书专委会秘书长。

创作感言:

近年来,我主攻二王一路的小字行草书。当下学“二王”者高手林立,想要有变化、有自家面目,当属不易。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先后准备了行书和草书两件投稿作品,我希望能把平日的积累与思考,在作品中有较好的呈现,不论结果如何,其过程也是一次很好的修行。

三月二十六日收到草书的退稿作品,遗憾因错字被拿下了,还好另一件行书作品幸运入展,这件行书作品取法“二王”兼揉米元章,试图体现厚重不失灵动,轻松不失严谨,率真不失古法,以宋人笔意自然书写,力求张驰有度,面目一新。我选择了手卷中堂化的样式,以白色贡宣三条横幅书写,上下以灰色布纹贡宣衬托,引首章、姓名章、斋号章,用印三方,追求整体布局和谐统一简约大方。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入围复评作品 17368件,侥幸入展,这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我的鞭策。感谢省书协、市书协为此次展赛作出的一系列培训、看稿,为我们投稿作者保驾护航。根植传统,艺文兼备,学书永恒不变,我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合肥入展作者创作谈

赵广曙

赵广曙,1965年生,安徽庐江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

创作感言:

国展十三,启征卯年。培训看稿,大班小班。
名师忙碌,作者无闲。晚睡早起,不离书案。
废纸三千,只取佳卷。文选古雅,诗得简淡。
细审版本,简体转繁。大字醒目,出彩尤难。
小字易写,人满为患。彩纸微喷,朱墨丝栏。
吾爱章草,攻玉他山。十年磨剑,不离不叛。
短文自赋,信手悠闲。白宣八尺,裁为两瓣。
正文大字,序跋小款。四百余言,娓娓而谈。
渠成水到,去饰天然。中有微暇,也思重撰。
怕改不力,反有不甘。决心一下,交稿完卷。
本届征稿,改革试验。会员直达,非者预选。
吾心爽快,免试过关。甲辰二月,春风送暖。
名单公布,载欣载欢。忝列其中,喜上眉间。
二度梅开,与携美眷。祝贺同行,多体入展。
俊秀辈出,地灵人旺。国粹书法,华美炫幻。
吾为书奴,心为书占。一意孤行,为爱无憾!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合肥入展作者创作谈

高见兵

高见兵,1993年生,安徽阜阳人,合肥市书协会员。
(作品局部)

创作感言:

中国书协十六字方针“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是我参与此次国展的指导思想。思考许久,大胆尝试,决定拟柯九思笔意着手创作投稿作品。为了使作品整体更有冲击力,我选用了八尺整张微喷仿古纸,内容选自《醉古堂剑扫》,强化自然书写,自然生发,因势生变。章法参照近年比较流行的《韭花帖》处理方法,采用有行无列的形式。为了使作品更有辨识度,字法、笔法以柯九思为主,少量融合赵孟頫楷书,智永,《韭花帖》等。临近截稿,发现样稿多处漏字,于是调整好状态进行第二遍书写,再整体细审查,最后备齐所有材料寄出。总之,第一次写八尺篇幅国展作品,对体力脑力都是很大的考验。我想,相较于结果而言,创作的过程更值得长久地回味、总结。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合肥入展作者创作谈

顾可仑

顾可仑1975年生,江苏江阴人。中国书法家会员合肥市书协篆刻委员会秘书长,包河区书协副主席,合肥市“双百”艺术人才。

创作感言:

安徽篆书、篆刻在历史上大家辈出,从何震、汪关到程邃、巴慰祖,再至邓石如、包世臣,黄士陵、黄宾虹,他们的艺术追求一脉相承——即 “印从书出”、“书印参同”, “印从书出”体现的是篆刻对书法的依托与升华,“书印参同”则强调了书法与篆刻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我在书法篆刻学习中一直力求追寻前贤,努力将书写韵味融入篆刻创作,体现文字的节奏、韵律和布局之美,实现了“印从书出”的意境传达,让篆刻作品更显灵动与生机;而在书法作品中,我尝试汲取篆刻的某些技法,如挪让、夸张、并笔等手法,使得书法作品更富层次感与意境美。

本次十三届书法篆刻展,我以篆书(秦汉金文)、篆刻两项投稿,均获入展,这是对我近期学艺过程的肯定和鼓励,我将继续上下而求索。

长按下面二维码 关注本公众号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23
Powered By DESTOON